生猪的生物学特性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自发调节的市场秩序下,当价格信号传递给养殖者时,生猪必须要经过一定周期才能生产出来。价格信号的滞后性导致大多数的非理性散养户产生对猪价乐观的预期,开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当母猪及育肥猪存栏量超过正常供给水平时,就引起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使养殖户的预期利润不但无法实现,还有可能陷入亏损,严重挫伤其养殖的积极性,甚至退出。
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波动直接影响生猪波动的周期和波幅,是预测生猪生产和价格变动的主要指标。
在目前技术水平下,从二元母猪补栏算起,一般经过配种、妊娠到仔猪育肥出栏大约需要13个月时间。一般来说,生产波动首先是由能繁母猪的波动开始。当猪肉价格达到高峰时,生产者首先调整能繁母猪头数,然后逐步使产量调整到与需求适应的位置。历史上,生猪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会促进下一年能繁母猪增加0.47个百分点。反过来,能繁母猪每增加1个百分点,都将促进下一年生猪生产增加0.59个百分点。
饲料成本也是直接影响因素之一。生猪生产中,饲料费用要占生猪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
饲料配方中玉米通常要占50-60%、
豆粕要占到20-30%。所以当饲料主要原料如:玉米、豆粕价格大幅波动时,势必影响到生猪生产成本,最终影响到生猪价格。饲料成本变化传导到生猪价格需要一个过程,一般生猪价格波动先于玉米波动一年。反过来,生猪价格上升,会拉动饲料需求的增加,即玉米、豆粕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玉米价格的上升又对生猪价格的上升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例外,如:1994-1995年和2003-2004年的两次波动,是由于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同时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出现同步增减的现象。